多措并举提高文物古建防灾减灾能力
文章出处:东申瓦业 人气:发表时间:2021-12-07 16:38
文物保护,任重道远。提高历史文化名城、名镇、名村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,是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。当前,亟须综合运用人防、物防、技防等手段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,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。
将文物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体系。文物防灾减灾工作虽以文物部门为主体,但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和灾后紧急抢险时,属于社会性重大突发事件,应按照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组织实施,调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、快速联动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文物所在地居民的积极性,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。
制定完善文物建筑防灾减灾应急处置预案。不断完善文物灾害险情监测预警、风险评估研判、灾情防范、受灾处置、信息报告、灾后修缮修复等一系列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,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,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能力。对于灾害风险突出的文物古建和易发灾害的地区,还应尽快编制风险管理规划。
加强文物建筑日常监测,建立预警机制。做好文物建筑日常养护、定期巡查检查,尽早发现问题。对已存在结构性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护,对天沟和排水管孔的堵塞等定期清除;对古建筑周边一定范围内排水系统定期疏通,结构系统定期检测维护。要提前预判部署,加强预警预报,排除安全隐患。
做好受损文物灾后抢救抢修工作。文保单位要搜集、保存好受损文物构件或部件,开展文物灾害风险评估,做好抢救抢修台账。在不改变文物原状、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,将建筑加固、减震防渗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和文物修缮同步考虑、同步设计、同步实施。
增强文物本体空间防灾能力,实施整体保护。组织开展文物本体专项系统研究,深入挖掘文物独特的防灾体系和御灾功能,汲取古代建筑营造和防灾智慧,尽最大可能保护文物安全。针对不同保护等级、不同结构、不同材料的文物建筑,采取差异化的防灾保护措施,与现代防灾技术相结合,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空间防灾体系。对周边环境应采取整体保护的思路。
注重科学技术应用,强化技术支撑。采用5G、“互联网+”、数字孪生、区块链等技术建立文物保护监测平台,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文物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,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预警设置,特别注意气象数据与其他数据的相关性分析。借助先进科学仪器设备,对不可移动文物病害的评估、形成机理进行研究;提高病害治理水平,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、灾害类型提出不同的保护方法。
下一篇:古代传统古建筑中的“九浆十八灰” 上一篇:木结构古建筑调查鉴定需要我们做到哪些方面
此文关键词:多措,并举,提高,文物,古建,防灾,减灾,能力,
同类文章排行
- 中国古建筑中的彻上明造、驼峰、藻井
- 中国古建用什么材料?古建的石制之美
- 解析古建筑防虫防腐的奇妙技法
- 一铃檐角自吟风——古建屋檐下的清音
- 古代为什么要有祠堂?
- 建筑文化 | 古建筑常见损坏及修缮方法
- 建筑文化︱中国古建筑中的禅意文化
- 古建保护与古建修复,建筑设计领域有什么讲究
- “转角遇到神”--角神与骑凤仙人 古建筑构件之
- 上房揭瓦——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知识